2014-05-14 01:25:10
王嘉(批评家)
由广东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专题展览于4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的基本规则是,主办单位邀请了广东省本届10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担任推荐老师,各推荐一位45岁以下的广东中青年美术家并撰写推荐词;该中青年艺术家在各自推荐老师指导下,创作或挑选出多幅(件)代表作,加上推荐老师对作品的评语,形成10名中青年美术家作品专题展。本次展览的这种策划方式,在广东美术馆有史以来,属于首次。
当代各种类型的展览,已经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了。最为常见的展览策划,至少有这样三种类型:
一是个人魅力型。策展人并不局限于学者,而常常是具有一定能量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共同素质表现在,能张罗,能忽悠,能摆平。三寸不烂之舌,不仅使他们在围绕展览而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之间游刃有余,甚至即便是在觥筹交错的喧闹声中,他们的积极而精彩的表现也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天生就是擅长七十二般变化的领袖型人物,一言一语,甚至举手投足,都能轻松地HOLD住场面。上世纪90年以来一直流行的独立策展人,就是经典的例子。策展人以“大包大揽”的气魄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从艺术家提名到挑选作品,乃至展览布展方式、宣传方式等整个过程的运作,都亲力亲为。最终呈现出来的展览,与其说是艺术家的作品,毋宁说是某个策展人精心设计和包装的文化产品。
二是流水作业型。尤其是“策展人”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权力和时髦的时候,某些公私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无形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策展人。这种类型的展览,相对于这些相关机构来说,只不过是其中不同的职能部门各扫门前雪,做好本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展览的运作方式,犹如击鼓传花。只要鼓声停下来的那一刻,能够把最后的荣耀传递在长官的手上,就万事大吉。展览要强调什么,要讨论什么,都不重要。只要长官作为“策展人”不要对大家发飙,大家能够相安无事地讨生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在这种氛围中诞生的展览,无外乎就是流水作业的产物。
三是资本垄断型。资本时代的艺术展览和艺术生产,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所谓的洁身自好,要么是因为尚未闯入市场,没机会吃葡萄,五十步笑百步。要么是因为已经在市场中盆丰钵满、腹鼓肠肥,有足够的实力对小鱼小虾视而不见。在资本运作前提下展览,资方的期待值以及为之量身订做的运作方式,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作为艺术家本身,巴不得在这种类型的展览中该鼓的鼓起来、该硬的硬起来,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这也是人之常情。资本垄断型的展览,关键词就是一个字,卖。
不同于上述展览策划方式的是,此次的“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首次以庞大的导师阵容,开辟了展览策划的新方式。展览邀请的10位指导老师分别是许钦松、李劲堃、方土、王永、林永康、郭润文、黄启明、董小明、黎明、梁宇,他们每人手上只有一个推荐名额,不像“个人魅力型”的展览那样,一个人可以带动多名参展艺术家。他们推荐的10位艺术家分别是张东、陈朋、罗寒蕾、许晓彬、陈向兵、王卓、宋光智、李康、夏天、陈海宁,对10位艺术家的评价,不像“个人魅力型”的展览那样,由一个策展人说了算。客观地说,10位指导老师就是这个展览的10位策展人,他们对自己的学术眼光负责,不至于堕入“流水作业型”展览的那种敷衍场面,也最大可能地避免了“资本垄断型”展览造成的庞大的精神张力。10位策展人在推荐艺术家的同时,观众和其他艺术家们也正在以雪亮的眼睛盯着策展人的一举一动。在这个场域里,策展人、艺术家乃至观众都面临着一场文化的考较。展览好不好,作品好不好,策展人有没有用心,艺术家有没有潜力,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每位观众都是评委。(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