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0531-95105531

王青道:会议业需要标准吗?

2015-05-14 02:44:00

    展览业给自己弄了很多规范,相比之下,会议业的标准就少得多。为什么呢?会议与会议市场到底需不需要标准?如果你觉得需要,那么为什么呢?最近,国务院发文鼓励展览业发展,会议业的一些朋友坐不住了,希望做些什么来凸显会议业的价值,其中就有人提议制定会议行业的标准。
 
  既然是一个行业,就得有行业的规矩,否则就会出乱子。反过来想,市场运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规矩嘛。所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制定行业规范。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思维习惯。可行业与行业不一样,时代与时代不相同,照搬其他行业的模式,拿过去的事儿来说现在和未来,怕是很难行得通。
 
  会议与会议市场的以下特点,为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平添了很多麻烦:
 
  一是会议数量多,多到无法计数。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能够采用业界普遍认可的方式,对辖区内举办的会议进行相对准确的统计。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是会议市场的入口多,出口分散,中间又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上游,中国有上百万家企业、社团和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等都在办会;下游,中国有数万家可以举办会议的酒店、会议中心等场所,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会议在召开;中游呢?会议公司承接的会议数量大约只占市场总量的几百分之一。
 
  三是会议种类繁多,要求各异,统一服务标准很困难。不仅是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范围、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以及同样机构、不同负责人举办的会议要求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机构、相同的负责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目的,面对不同的参与者,采用不同的预算额,举办的会议在内容、形式、流程及服务要求等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稍微夸张一点说,每个会议“长”得都不太一样。
 
  展览与会议不同,展览总体数量少、单个体量大,入口和出口比较容易把握,再加上展览活动目标的相对统一性,这些都为展览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会议本身的特殊性,到现在为止,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会议行业规范,也没有发现哪个发达国家尝试着制定这样的东西。不过,会议市场细分群体中倒是有一些自己的规范,不过影响面并不大。比如,美国国际会议中心协会(IACC)、全球最佳会议城市联盟(BestCitiesGlobalAlliance)等,对其会员有相应的要求,就像国际酒店集团都有自己的会议服务标准一样。面对这种比较特殊的市场环境,会议产业链中的不同群体或个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南,就成了会议与奖励旅游市场行为规范化的主要方式。
 
  有两个问题愿与业界探讨:
 
  一是政府与行业组织该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除了制定标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对于政府与行业组织来说,如果有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协调这个行业的市场行为,相关的工作就会变得更方便、更有效。思路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放哪儿都管用。会议市场的复杂性,让我们惯常地通过制定一个行业标准将管理与协调工作理顺的想法化为了泡影。除了制定行业标准,政府与行业组织实际上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既然是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的,那就设法找到会议市场的痛点,帮企业解决几个他们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做会来得更为真实而有效。
 
  国外的会议与旅游局(CVB)显然没有把精力放在制定行业标准上,其工作重点是宣传推广会奖目的地优质资源、扩大目的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引进重要会议与奖励旅游项目,以及为重要会奖项目落地与执行提供必要的服务等。
 
  二是衡量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谁是最终的裁判者?
 
  展览的目的相对比较单一,虽然展览参与者的出发点会略有不同,但达成交易无疑是各方的终极诉求。换句话说,衡量展览效果的标准相对客观,因而比较容易评判。会议则大不相同,会议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衡量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的复杂性。人们至少会因为六个原因而举办会议或者成为会议的参与者:学习、讨论、观点分享、业务、社交和激励。这六个因素都不太容易量化。因此我们说,一个会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则是由会议的内容、形式、流程、设计、服务等一系列要素共同构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感受或者叫体验,对于会议效果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那么,谁是会议成功与否的最终裁判者呢?是会议主办方吗?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但实际上,会议的成绩单是由参与者各方共同完成的,既包括主办者,也包括参会代表、赞助商、合作伙伴、演讲人、主持人、嘉宾以及服务提供者等。
 
  (作者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会议》杂志总编辑)